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产业经济 > 正文

百钰顺攻克镁合金成型难题,AR眼镜减重36%开启轻量化新纪元

时间:2025-10-09 22:25作者:综合来源:中华金融网阅读:

一副AR眼镜的重量能轻多少?重庆百钰顺用一项独家技术给出了惊人答案:36%。这不是简单的“减配”,而是一场从材料源头发起的产业变革。

近日,搭载百钰顺独家镁合金半固态压铸技术的AR眼镜正式量产。这项技术突破不仅让 AR 眼镜重量大幅降低超三分之一,更推动其佩戴舒适度实现质的飞跃。在消费电子轻量化竞赛中,百钰顺选择了一条差异化技术路线:攻克业界公认的 “娇气” 镁合金稳定量产难题。随着这款超轻 AR 眼镜量产上市,一场由新材料引领的消费电子变革悄然启幕。轻量化不再仅是技术参数的比拼,更成为决定用户体验的核心因素。

01 攻坚:拿下“无法成型”的镁锂合金

在AR眼镜这个新兴赛道,重量是决定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0%的用户对现有AR眼镜的佩戴舒适度不满,其中“重量超标”是首要痛点。

百钰顺子公司竹昌电子的专家介绍,目前消费电子轻量化领域普遍采用镁铝合金,它在重量和成本间取得了良好平衡。而镁锂合金可以看作镁铝合金的升级版本,比后者还要轻15-18%,堪称轻量化领域的“超轻之王”。

正是瞄准消费电子的极致轻量化需求,百钰顺选择了体系化研发路径:本次量产的 AR 眼镜采用成熟镁铝合金方案,凭借优异成本优势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轻量化选择;而更先进的镁锂合金半固态压铸技术,则彰显了公司在材料领域的技术深度与储备。

“当时行业里普遍认为镁锂合金无法用于精密零件量产。”百钰顺技术负责人坦言,“它的性能出众,但化学性质过于活泼,传统的粒状半固态射出技术完全拿它没办法。”为解决这一难题,百钰顺研发团队联合日本设备厂商和国内顶尖材料研究院,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独家开发出柱状镁锂成型技术,成功攻克了材料应用的技术壁垒。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链条,涵盖镁铝/镁锂合金压铸、切边、整形、CNC 精密加工、皮膜处理、MAO工艺及表面喷漆等全流程环节。这套严谨的工艺体系确保产品从内到外均符合高标准质量要求。值得关注的是,百钰顺所采用的半固态压铸设备在行业内极为稀缺,这也使其在技术门槛上建立了独特竞争优势。

02 底气:6500人制造帝国的精密底蕴

能攻克这样的技术难题,百钰顺靠的不是运气。背后是一家拥有6500名员工、31.45万平方米厂房、总资产近22亿元的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龙头企业。

在3C制造领域,百钰顺是个低调的“实力派”。公司装备有618台冲压设备、3017台CNC加工中心、397台ABB打磨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形成了月产140套工程模具的强大开模能力,相当于每天都有近5套新模具在百钰顺诞生。这些硬件设施为公司各类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制造能力。百钰顺的客户名单包括华为、联想、富士康等头部企业,从笔记本电脑结构件到服务器机箱,从光伏逆变器外壳到汽车零部件,公司产品覆盖3C、新能源、工业电器等多个领域。2025年,公司营业额预计超过13亿元。

更难得的是全制程自研能力。从模具开发、精密加工,到表面处理、自动组装,百钰顺实现了制造链条的垂直整合。这种模式使其在攻克新技术、新工艺时,能快速调动全流程资源,开展全流程工艺研究,进而实现更大范围的创新突破。

此外,公司研发投入也在持续加码。120项专利证书、22项发明专利,还有47项专利正在申请中。面向未来,百钰顺正在积极推进“灯塔工厂”建设,计划通过AI视觉定位、六轴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实现全制程无接触生产。

03 跨界:轻量化的星辰大海

镁铝/镁锂合金成型技术的价值,远不止于让AR眼镜变轻。

在低空经济领域,重量直接关系到飞行器的续航能力。数据显示,eVTOL飞行器重量每减少1公斤,续航可提升约3-5分钟。这正是镁合金大显身手的舞台——其超轻特性恰好满足飞行器对减重的极致追求。

人形机器人是另一个潜在市场。特斯拉Optimus、傅利叶GR-1等主流人形机器人都在追求更轻量化的设计。机器人关节对材料的重量和强度要求极为苛刻,既要保证结构稳固,又要减轻运动惯性。镁合金的超高比强度,让它成为关节部件的理想选择。

“轻量化是制造业的永恒命题。”业内专家指出,“从消费电子到低空飞行器,从机器人到新能源,几乎所有高端装备都在追求更高的推重比。百钰顺掌握的镁铝/镁锂合金成型技术,正好踩在了这个趋势上。”

据知情人士透露,百钰顺的镁铝/镁锂合金技术已引起多个行业头部企业的兴趣,包括一些正在研发下一代产品的科技公司。

从量产AR眼镜到布局多领域轻量化需求,百钰顺以“专注、责任、创新、共赢”为理念,凭借深厚的制造积淀与技术突破,正成为连接消费电子与前沿科技的关键纽带。在这场由材料革命引领的产业变革中,百钰顺不仅实现了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更以国家“小巨人”的实力,推动着未来科技产品形态与边界的重塑。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华南财经网手机版 中国大财网手机版 中国华财网手机版 中华金融网手机版 东方财经网手机版 大众财经网手机版 齐鲁财经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