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东鹏饮料抢先卡位赢战未来

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之际,海南自贸港的“封关”倒计时成了中国企业破浪出海的发令枪。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东鹏饮料预计总投资12亿元,在海口国家高新区布局智能生产基地,计划2027年建成投产,不仅是饮料生产的新起点,更是“中国智造”迈向全球的战略布局。从深耕区域市场到开拓国际版图,东鹏饮料的海南棋局,藏着中国品牌穿越周期的破局密码。
东鹏饮料拳头产品“东鹏特饮”
从「产能扩张」到「战略锚点」
东鹏饮料的海南布局,绝非简单的产能叠加,而是一场基于全球视野的战略布局。在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蓝图中,这座将于2027年投产的基地,从规划之初就被注入了三重核心基因:智能化生产标杆、区域供应链枢纽、全球化拓展跳板。
东鹏饮料布局建设海南生产基地
作为深耕饮料行业多年的头部企业,东鹏饮料对“效率革命”有着深刻的理解。海南基地计划引入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管理系统与绿色能源解决方案,直指行业“高能耗、低响应”的痛点。据规划,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超8.5亿元,不仅能缓解现有市场的供货压力,更将通过智能化改造显著降低单位能耗,大幅压缩物流成本。“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让海南基地超越了传统工厂的范畴——它是东鹏饮料应对消费市场碎片化、个性化需求的“柔性生产中枢”,能够快速切换产品线,响应不同区域的口味偏好。
更关键的是,海南自贸港的系列政策为其打开了全球化的想象空间。依托“零关税”政策,东鹏饮料从东南亚进口的原料成本可降低不少;而“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则让产品出口时进一步规避贸易壁垒。“内降成本、外拓市场”的双重优势,让海南基地成为连接国内庞大消费市场与东南亚新兴市场的“超级节点”。正如东鹏饮料董事长林木勤所言:“海南不仅是第13个生产基地,更是拓展东南亚市场的战略支点。”
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生」
东鹏饮料海南基地的落地,撬动自身全球化版图,进一步激发区域产业生态活力。在自贸港政策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海南聚集,“企业集聚”逐步升级为“生态共生”。
这种协同效应首先体现在供应链的集约化上。海南作为RCEP成员国的地理中心,4小时飞行圈覆盖整个东南亚,为跨区域原料调配提供了天然优势。东鹏饮料的生产线所需原料,可通过自贸港的物流网络实现“一次运输、多点分拨”,大幅提升供应链效率。
东鹏饮料生产线
在政策层面,东鹏饮料的布局与海南自贸港的产业规划形成了完美共振。海南正着力打造“热带食品加工百亿级产业集群”,东鹏饮料的加入恰好填补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政府提供的“极简审批”服务让项目落地时间大大缩短,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则为研发投入腾出空间。
从「政策红利」到「制度红利」
东鹏饮料布局海南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企业探索全球化路径的缩影。当传统外贸面临关税壁垒、技术封锁的挑战时,海南自贸港绝不只是“政策洼地”,更是一个“制度高地”。
这种“制度红利”首先体现在规则对接上。海南自贸港实行的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货物贸易自由便利政策,大幅简化了东鹏饮料的原料进口、成品出口流程;而与 RCEP 成员国的关税互认机制,有助于降低东南亚市场的非关税壁垒影响。很显然,“规则相通” 比单纯的“关税减免”更具可持续性 —— 让企业得以用“海南制造”的身份,在全球市场提升竞争优势。
?东鹏海南生产基地效果图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风险对冲”能力的构建。在全球经济格局多变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离岸属性”为企业提供了缓冲地带。以东鹏饮料为例,其海南基地生产的产品既可通过“加工增值内销”政策进入国内市场,也可直接出口东南亚,甚至通过转口贸易进入其他国际市场,形成“多轨并行”的弹性布局。
从长远看,东鹏饮料的海南布局指向一个更宏大的命题:中国品牌如何从“产品出口”升级为“标准输出”?在海南基地,东鹏饮料正将其“质价比”的运营经验与国际标准融合——生产线采用欧盟食品级安全认证,物流体系对接国际海运标准,营销模式适配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这一系列举措,正是中国品牌以本土化优势为根基、向全球化标准进阶的生动实践。
结语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东鹏饮料的海南抉择,是一次对“中国智造”全球化能力的检验,一场对自贸港制度优势的实践,更是中国企业在百年变局中主动求变的缩影。以政策为帆,以产业为桨,以创新为罗盘,中华民族品牌正在南海之滨书写新的出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