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国内财经 > 正文

加快推进泰顺县“特小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5-10-10 21:02作者:综合来源:中华金融网阅读:

当前,我省常住人口在1万以下的建制乡(“特小乡”)共136个,主要集中在山区海岛县,“特小乡”作为全省乡镇中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性较突出的代表,已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建设的突出短板,必须大力破题、创新发展。调研发现,泰顺县在通过打造“产业、 机制、联盟、文化”四位一体的“特小乡”共富体系,推进“特小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推广价值。

一、泰顺推进“特小乡”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做大“特小乡”共富产业。一是注重“一乡一业”,打造产业特色。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大力发展一批生态产品利用型、生态产品赋能型、生态产品影响型地域特色产业,推动实现以生态育业态。例如,百丈镇以打造“美丽节点”为核心,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环湖观光示范体验园和民俗文化特色节点,深度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该镇推出的“水上巴士”项目自试运营以来成效显著,累计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单日最高运力达534人次。项目通过激活湖水资源,串联沿线乡村景点,并开发水上共富中心。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200万元,成功打造“特小乡”共富的县域样本。二是注重“由点及面”,扩大产业规模。通过村集体流转闲置土地,破解耕地抛荒难题。如、包垟乡通过统一流转农田至村集体,实施宜机化改造(如小改大、坡改平),提升机械化耕作适应性。村民以每亩500元租金或耕地入股参与,村集体统一运营种植水稻、糯米山药等农作物,并雇佣劳动力。此举增加村民收入(入股分红及务工),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双赢。三是注重“品牌赋能”,提高产业价值。针对生态农旅产品种类繁多、相对零散而难以在市场形成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状况,构建“三杯香”“顺礼”等区域公用品牌体系, 把“水、酒、茶、果”等本地优质特色“资源” 整合打包, 提升生态农产品附加值, 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创新“特小乡”共富机制。一是强村公司引领。组织“特小乡”以股份合作模式成立强村公司,整合资源,实现信息互通、产业共建、资源共享和财富共创。如、泰顺县八八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集中东溪乡八个行政村的特色资源合力共建而成,是一家以“产权清晰、收益归村”为原则的现代企业,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二是帮扶共富机制推动。如、泰顺县东溪乡秀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从村里承包100多亩茶园,开办了一个茶厂,采用的是采茶、制茶、卖茶“一条龙”的模式,年收入100多万元,形成上下一起奔共富氛围。三是人才产业互动。通过“强村带弱村”计划,培育本地乡土人才,让人才发展产业、使产业吸引人才,形成人才培育与招引的良性循环。如、泰顺籍90后小伙子徐同录与同乡青年一起建设打造柳峰尖云顶露营小院,成为浙南远近闻名的网红露营目的地。包垟乡龚海港回乡带领乡亲们种植杨梅、糯米山药、羊肚菌等农作物,利用自身积累的资源,将农户们生产的杨梅、羊肚菌、小番茄、土猪、鸡蛋等土特产卖出大山。

做实“特小乡”共富联盟。一是变“单打”为“协作”。结合产业基础和乡情实际,通过“党建+”,以“行政村+企业+支单位式建立共富联盟,实现信息互通,产业共建、资源共享和财富共创。如,柳峰乡积极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共同体,引进浙江一鸣食品有限公司在泰顺建成全省首个澳洲风情的云岚牧场,以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流转盘活景区及周边闲置土地1000余亩和闲置农房数十间,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就业增收,仅租金收益就为农户增收达1400万元,旅游综合产值超3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5.6倍,实现山区土地从“荒地”到“宝地”的华丽变身。基本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二是变“输血”为“造血”。以强村公司为载体,形成新的增长点。如、山友天公司产品原材料82%来源于农户“订单”,“订单农业”覆盖19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订单农业基地2350亩,合作基地2.5万亩,带动农户近2000户,每亩地每年可为农民增加1万元的经济收入,实现山区农产品从“滞销”到“畅销”的华丽变身。三是变“单赢”为“共富”。通过“党支部+强村公司+农户”模式,对分散的特色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形成集体增收、产业提升、群众获利“三赢”局面。

(四)做精“特小乡”乡愁韵味。一是厚植生态优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一批“微改造、精提升”项目落地,让乡村风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如,包垟乡林岙村打造四季美景。由村集体流转百亩抛荒土地,统一种植金丝皇菊、荷花等观赏植物,打造百亩花海景观。成功配合乡党委举办泰顺杨梅节活动、包垟乡菊花节、林岙古村音乐会等,进一步展现林岙多彩魅力。二是焕发古村生机。对夯土结构打造、保存良好的村落,进行整村提升。如,徐岙底古村落借助多元社会资源力量,推进“内化外引”机制,通过企业整村运营的全新模式,建立“共益社区”,打造精品民宿、主题研学、农旅体验等具有辨识度的新业态,形成“墟里·徐岙底”古村落保护开发新品牌,成功走出一条新时代强村富民新路子。三是深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地域和历史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如、胡珊自2022年起成为库村空间主理人,参与库村闲置空间的梳理、改造、运营,以及古村内容挖掘、文化传播等工作。来到库村后,她策划设计了“稻米的故事”“库村百宝盒”“古建新语”等展览和系列文化艺术活动,成功孵化面包房、小酒馆等第一批新村民业态。

二、泰顺“特小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基础不牢固。一是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特小乡”主要分散在泰顺县域各处,类型上以山区乡为主,地方财政普遍困难,资本下乡仍有顾虑, 缺乏一个持续可靠的产业建设资金来源。二是产业服务体系缺乏。乡村特色产业受家庭传统经营影响, 规模小而散,形不成气候,品种多、品牌少、产品少,一流的资源环境缺少一流的运营,缺乏相应的产业服务体系。三是特色开发难。“特小乡”有自然资源优势,具备发展特色旅游可行性,但存在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等限制。

(二)人才流失严重。一是人口流失严重。如,包垟乡辖8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7750人,常住人口仅仅2000余人,多数人员在外务工,人口流失率达74%。;二是人才吸纳能力有限。发展空间有限,人才培育与招引良性循环尚未形成,人才吸纳能力弱与人才学习深造机会较少, 提升自我的空间有限。三是留守群体多。“特小乡”中人口老龄化突出,且常住人口多为留守群体。如,包垟乡户籍总人口7750人,常住人口2000余人中60岁以上老人1700多人。

(三)扶持政策不完善。一是缺专项政策。从我省缩小区域差距政策上看,区域层面有山海协作工程,县域层面有“山区26县”,村级层面有“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恰恰缺少“特小乡”层面的专项政策;二是缺体制机制。拘团发展是推进泰顺“特小乡”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但体制机制上仍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难题。相关部门在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协同上还有待完善。

三、泰顺“特小乡”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特小乡”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是要全面统筹。制定特殊政策加快“特小乡”高质量发展。 把山区县特小乡共富作为事关我县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区域,加强研究和指导,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快其发展。二是破除“特小乡”资金项目等要素制约。以乡域为单元整合相关资金,认真做好项目谋划,积极引进各类资本注入,通过合作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休闲、民宿、文化创意及其他特色产业。三是要清单化推进。以“项目化”“清单化” 抓好“特小乡”共同富裕建设的推进工作,打造一批“特小乡”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努力做出更多示范性标志性成果。

加快形成“特小乡”优势产业集聚。一是做强特色农业。通过拓展“参股经营、存量挖潜、服务收入”等增收渠道,聚力以特色农业为发展方向,发展精品农业,撬动产业创富。持续推动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农业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并通过多种经营方式推动农特产业提质增效。二是擦亮地域品牌。坚持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抱团打造特色地域品牌,巩固拓展“特小乡”品牌内涵、提升品牌知名度,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三是做实产业联盟。 突出市场化导向,积极推动“特小乡”之间搭建特色产业联盟,以产业联盟融合挖掘更大潜力,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

(三)创新“特小乡”共富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优质资源集约经营。在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和集聚的“特小乡”,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进一步培育主体、提升主体、发展主体 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认真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劳动力就业市场化、 科技推广应用市场化、资金使用市场化以及生产服务市场化的问题。二是构建“特小乡”利益共赢机制。构建政府主导、 企业主建、镇村主管、市场主体主营的产业利益共同体。探索建立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增强村集体持续造血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山海协作机制。建议在山海协作、部门支援、企业扶持等方面,创新合作招引帮扶机制和利益分成机制,特别是在项目扶持上,对“特小乡”有倾斜和扶持。

(四)破解“特小乡”发展的人才难题。一是制定“特小乡”的人才引育政策。制定相关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以及引资考核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育环境。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二是制定乡村能人回归政策,让能人回得来。启动研究能人回乡宅基地政策,在生活居住、公益服务、政治荣誉等方面出台能人回归激励政策,吸引能人回乡生活和投资创业。三是引育壮大农创客队伍。建立外出人口台账和网络交流平台,借助“双招双引,两进两回”,吸引青年农创客返乡创新创业,解决好返乡创业项目在用地、建房、信贷等方面的现实需求。

“社科赋能温州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共同富裕背景下加快推进泰顺县“特小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成果

课题组:童吉鹏(温州市委党校)、张素云(泰顺县委党校)、满若颐(泰顺县委党校)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华南财经网手机版 中国大财网手机版 中国华财网手机版 中华金融网手机版 东方财经网手机版 大众财经网手机版 齐鲁财经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