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寿险2025上半年逆势突围:业绩跃升背后的战略革新与精神蜕变

随着低利率持续压缩利差空间,“报行合一”持续深化,人身险业赖以增长的底层逻辑正被系统性重构。行业逐步告别粗放扩张,迈向价值导向与精细化经营,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破旧立新,总要经历刮骨疗伤的考验。数据显示,近年来行业整体保费增速放缓,新业务价值增长乏力,不少机构仍在转型阵痛中探索方向。
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保寿险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半年答卷:其原保险保费首破9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4.5%,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超七成,规模与价值实现同步跃升。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份业绩并非依赖短期冲刺,而是建立在渠道结构优化、负债成本压降、业务品质提升的坚实基础上。
从早年追求规模扩张的“超常规发展”到如今的“高质量增长”,人保寿险用数据印证了一场静水深流的蜕变。
规模与价值双升:人保寿险上半年原保费首破900亿元,价值成长创20年新高
2025年上半年,人保寿险以“稳增长、调结构、提价值、优服务、防风险”为主线,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全面跃升,多项指标创下成立20年来的新高。
从规模看,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达905.1亿元,同比增长14.5%,一举刷新公司20年纪录;规模保费首次半年站上1000亿元台阶,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更关键的是价值指标的爆发: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下同比大增71.7%,合同服务边际余额首次突破千亿,长期盈利能力的底层支撑持续夯实。
业务结构的优化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特征。首年期交保费达226.8亿元,不仅创下成立以来同期新高,25.5%的同比增速在“老七家”中也处于前列,显示出业务“含金量”的提升。续期保费表现同样亮眼,半年达成492.5亿元,已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业务现金流的稳定性显著增强,“滚雪球”效应初步显现。
渠道端的质效改善尤为突出。银保渠道在转型中实现突破,首年期交保费达152.8亿元,同比大增53.9%,渠道结构也不断优化,其中与国有大行的合作占比超50%,在核心渠道的价值挖掘上成效显著。“大个险”改革持续深化,“新军+综金”双轮驱动模式落地见效,传统个险队伍与新兴销售力量形成互补。团险渠道同样表现不俗,短险业务逆势增长7.8%,跑赢行业均值,展现出全渠道协同发力的格局。
在负债成本、业务品质、风控合规等方面,人保寿险同样交出了高分答卷。负债成本持续下降,处于行业较优水平;13个月保费继续率高达96.4%,反映出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高度认可;风险综合评级连续两季度保持A类,彰显出稳健的经营底色。
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更是为人保寿险打开了全新增长空间。在养老金融领域,个人养老金规模保费同比增长177%,商保年金新单增长124%,成为服务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普惠金融领域,针对新市民、新业态从业者的保险服务保费增长逾三成,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领域,19个数字化转型“无悔项目”逐步落地,保全线上化率达99.5%,用科技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此外,100亿元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获批,既为资本市场注入“耐心资本”,也为投资端创造了长期收益空间。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优先,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优化,人保寿险的半年业绩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多维创新驱动:渠道、产品、服务、投资等多维度突破点燃增长引擎
在持续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中,人身险行业过往依赖“高收益承诺+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
一方面,利率下行直接压缩投资端收益空间,投资收益大幅下行,而负债端受产品结构等影响,成本下降较为缓慢,两端差异导致利差损风险持续累积;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持续升级,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或简单产品迭代的方式不再奏效,企业获客成本攀升、继续率承压,经营难度显著加大。
这一形势对人身险企业提出全新考验,倒逼行业重塑发展理念:需从“规模优先”转向“价值优先”,推动业务结构深度转型;同时严格管控负债成本,通过优化产品设计、精细化核保核赔减少不必要支出。此外,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成为核心任务,资产端通过制定与负债特征相结合的战略资产配置计划,根据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配置策略和动态化的监测管理,实现资负匹配优化;负债端通过不断提升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意识,主动优化产品结构,管控负债成本,推动负债质量提升。资负两端通过深化资负联动,加强沟通协作,不断完善资负匹配优化管理机制,共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人保寿险的逆势增长,正是建立在对行业转型趋势的深刻洞察与系统性布局之上。通过在渠道、产品、服务、投资等多维度的创新突破,其构建起一套适配高质量发展的增长逻辑。
渠道变革是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在银保渠道,人保寿险跳出传统“高手续费、冲规模”的路径依赖,转而聚焦“专业产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价值转型,通过与国有大行建立专属服务团队,深度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从“简单代销”到“价值共创”的升级。这种模式既降低了渠道成本,又通过提升客户获得感增强了业务粘性,推动银保期交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在个险领域,“新军+综金”模式打破了传统代理人队伍的增长瓶颈:“新军”队伍凭借打造“高素质、高质量、高绩效”的“三高”团队,精准对接城市中高端客户市场需求;“综金”则通过打通集团内保险、投资、资管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产品与服务创新则精准锚定市场痛点。产品端,人保寿险将政策导向、客群需求与科技能力深度融合,针对医疗支付改革,开发适配DRG付费模式的多款医疗险产品;聚焦长期资金管理需求,上线“长钱保”等创新产品;响应养老保障需求,推出个人养老金即期养老产品,形成覆盖健康、养老、财富管理的产品矩阵。服务端,“暖心岁悦”康养服务实现全国14省布局,联动机构养老、居家照护、旅居疗养等板块,机构养老服务床位达1.99万张,将保险服务从“风险赔付”延伸至“全生命周期保障”,构建起“产品+服务”的竞争壁垒。
在资产管理这一影响寿险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核心领域,人保寿险深度联动集团公司和系统内投资板块,在人保集团统筹下,构建起协同作战体系。人保寿险与投资板块互派核心员工,成立联合战略制定小组,结合宏观经济趋势、行业政策导向与公司负债特性,共同规划跨周期投资策略,确保资产配置既匹配寿险业务长期资金属性,又能精准捕捉市场机遇。通过这套系统化协同机制,人保寿险投资业绩持续亮眼,近三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位于行业前列,在利率波动、市场震荡的复杂环境中,为负债成本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投资收益支撑。
从渠道转型到产品创新,从服务升级到投资协同,人保寿险的增长逻辑已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从“单点发力”转向“系统作战”。这种多维度创新形成的组合拳,正是其在行业转型期保持高速增长的核心密码。
精神面貌蜕变:从“规模追逐”到“价值信仰”的深层变革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企业健康的核心是持续自我更新的“代谢能力”,唯有完成经营逻辑、组织能力、文化基因的根本性重构,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业绩增长只是这种深层变革的外在显化。
对人保寿险而言,也是如此。业绩增长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其经营理念、组织活力与精神面貌的根本性重塑。这种变革不仅为短期业绩提供了支撑,更成为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
回溯人保寿险20年发展历程,其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寿险业的转型缩影。成立初期,为契合人保集团整体上市目标,其采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策略,以银保渠道为核心、趸交业务为抓手,短短五年便实现保费从8.5亿元到845亿元的爆发式增长,迅速跻身行业前列。
但这种“冲规模”模式也埋下隐患,后续多年需消化业务结构失衡、价值贡献偏低的历史包袱,期间历经高管更迭、转型探索,从早期压降银保规模转向“大个险”战略,却受市场环境、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转型成效一度不及预期,甚至在2020年出现保费同比下滑,陷入“规模与价值难两全”的困境。
转折始于近年来的系统性变革。人保寿险彻底告别过去“重规模、轻价值”的发展惯性,开启从“粗放扩张”到“精细经营”的质变。
党建引领成为关键引擎,公司将红色基因与经营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党建+业务”能力双提升培养机制,让干部队伍既懂政策导向,又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机制层面打破“论资排辈”壁垒,以市场化的考核体系激活组织活力,基层“服务直通车”举措,让基层呼声直达总部、资源快速下沉、决策高效落地;理念层面则强化从上到下队伍的底层品牌自信,搭建“健康养老规划师”“保险财富规划师(IWP)”等专业化职业路径,帮助员工提升能力的同时,强化“个人专业形象与品牌专业定位共生”的认知,形成“员工成长→品牌增值→自信增强”的良性循环。
正是这种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在转型阵痛中坚定方向的变革,让人保寿险摆脱了传统发展路径的束缚,将“国家队”的责任担当与市场化的经营活力深度融合,为行业树立了“规模与价值双优”的转型样本。
站在2025年的年中节点,人保寿险的上半年业绩既是过去改革的成果检验,更是未来发展的全新起点。在行业转型的深水区,其以逆势增长的表现证明:唯有坚守长期主义,深耕价值创造,才能在不确定性中锻造出可持续的竞争力,这或许正是其给行业带来的最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