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策人工智能精准机器人创新中心揭秘机器人从科研到应用,背后的科学实践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加速重构生产生活方式的当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期。7月24日,由上海市松江磅策人工智能精准机器人创新中心主办的“科创未来·人工智能精准机器人科普活动(服务机器人)”在沪举行。来自高校、研究院、创新平台及产业一线的专家学者们齐聚松江,从技术突破、生态孵化到场景落地展开深度对话,生动呈现了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背景下,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中国加速度”。
当具身智能突破灵巧操作瓶颈、康复机器人破解适老化难题,技术创新正不断撕掉‘实验室限定’标签”。活动伊始,上海理工大学智能康复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导胡冰山教授以“面向失能老人照护的智能护理机器人系统”为主题,揭示了机器人技术如何重构老龄化社会照护体系。胡教授指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已超4000万,长期卧床患者数量庞大,失能老人照护面临护理人力短缺、服务标准化不足、情感关怀缺失三重困境,而智能护理机器人正成为破局关键。如助餐机器人解决吞咽障碍者自主进食难题,助浴机器人通过柔性机械臂实现“零磕碰”清洁,助行机器人结合环境感知技术防跌倒以及失能老人从床到椅的移动难题。虽然目前护理机器人的落地实践仍面临许多问题,但胡教授预测,随着多模态感知、自适应学习等技术的融合,护理机器人将向“智能护士+情感伴侣+健康管家”三位一体进化。当技术迭代撞上老龄化刚需,这场关乎4000万失能老人尊严的科技突围,没有退路,唯有前行。
面对人形机器人年出货3万台却仍困于“行走易,动手难”的灵巧操作瓶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用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郑凯宇总监提出破局需同步推进场景进化与训练革命——当前机器人应用正从博物馆讲解、邮件分拣等确定单一任务,向果园动态采摘、家庭长周期服务等不确定长任务跃迁,而实现“替人赴险(如核电站检修)、代人求精(微创手术辅助)、为人增效(24小时物流分拣)”三大价值的关键,在于为机器人打造AI“驾校”:通过采集人机交互数据(如维修工手腕力度变化)、融合多模态感知训练(视觉/力觉/声音协同),推动控制方法从传统预设程序升级为“强化学习+大模型”的动态适应模式,使机器人获得应对“剥鸡蛋需0.1毫米调姿精度且抗桌面震动”的复杂能力;这场训练范式革新不仅将催生机器人“持证上岗”新标准,更会衍生数据交易、产教融合等新业态,加速具身智能从实验室冲向千行百业的进程。
当技术突破撞上产业化鸿沟,机器人创业团队亟需“全周期陪跑式”孵化。“顶尖大脑托起硬核创业”——湖州市吴兴区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周义,以专家智库与标杆案例诠释孵化生态力量。黄院长为大家介绍了平台已成功孵化落地的一些项目,不仅有助老外骨骼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智能膝关节假肢、智能软体机器人(无损抓取)等各类机器人项目,还有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穿戴等,以横跨硬件-软件的全链路孵化成果展现平台科研实力。
“服务机器人的爆发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技术生态、基础建设与产业政策的共振结果。磅策联合创始人&研发VP王博发表“新技术加持的服务机器人的多场景落地思考”主题演讲,王博认为国内大模型为多模态感知注入“认知大脑”,新基建夯实5G边缘算力底座,而国家产业布局则加速了产业发展——三者共同推动服务机器人跨越“实验室样品→市场商品”鸿沟。而关于商业化落地,王博犀利点破服务机器人商业化本质:“赚钱只是表象,核心在于构建价值导向的生态链——让技术创新穿透市场需求,为社会效率与行业变革持续造血。”商业化不是割韭菜的快钱游戏,而是用技术重构价值链的马拉松——这需要生态伙伴共守‘长期主义’底线。
当产业论坛遇上暑期科普,机器人技术的火种正传递给下一代。活动正值暑期,现场有很多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小朋友参与,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周明玉以一场鲜活生动的“机器人启蒙课”为活动画下圆满的句点。通过深入浅出的产业讲解、震撼的作业实拍视频,带领孩子们更直观的认知机器人分类、产业发展及实际应用等知识,这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实践,为产学研融合注入人文温度。他们踮脚看屏幕的专注眼神,正是中国‘智造力’的未来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