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茶韵悠长助振兴——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赴黄山开展茶文旅融合专题调研

时间:2025-07-29 09:36作者:综合来源:中国大财网阅读:

2025年7月6日,盛夏的黄山茶山云雾缭绕,一群年轻学子穿梭其间。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乡村基因解码:传统文脉与现代振兴的融合实践"暑期调研团队,在朱道才教授带领下,深入黄山开展茶文旅融合发展专题调研。这支由16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调研团队,从"数字乡村""千万工程""三新经济"三个研究维度切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在茶香四溢中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图1为安徽财经大学实践团在猴坑村的合照

寻访茶源:探秘古诗里农庄的茶韵密码

7月6日,团队首站来到太平猴魁与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古诗里生态农庄。这座创建于2011年的农庄,是当地重要的茶叶产业示范基地。千亩有机茶园层叠起伏,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相得益彰。农庄负责人崔军向团队解密黄山名茶的"地理密码":"这里独特的'一岩二砾三沙土'地质结构,虽表层腐殖质较少,但富含微量元素且透气性极佳,造就了茶叶生长的绝佳环境。"团队成员亲手触摸土壤,实地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在红茶加工区,崔军分享了他对农业现代化的思考:"我们曾尝试引入物联网溯源系统,但受限于生产规模和环境因素未能持续。优质的农产品是大自然最珍贵的礼物,其价值远非标准化工业品可比拟。"这番话引发了团队对生态农业价值的深入思考。

图2为古诗里负责人崔军与朱道才教授在后山茶园调研

创新茶道:九鲤企业的融合发展实践

7月7日,团队参访了九鲤茶叶企业。企业创始人狄科(师从著名茶文化学者王琼)以"茶道即人道"的理念,分享了茶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的创新实践。

团队首先体验了沉浸式茶艺展演。茶师通过简约的茶席布置、专注的冲泡手法,配合音诗画元素,将传统茶道升华为文化盛宴。九鲤企业开创性地提出"产业为体,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打造"茶旅研学"新模式。针对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企业创新推出"古罗沉香"红茶品牌,将生产周期从春季延伸至夏秋,并开发茶餐、茶艺体验等衍生业态,实现"以文促产,以产兴文"的良性循环。

图3为朱道才教授与九鲤创始人狄老师的交谈画面

振兴之困:猴坑村的发展瓶颈

7月8日,团队深入太平猴魁原产地猴坑村调研。这个"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村面临严峻的发展挑战:村会计李老师介绍,村内茶园面积虽达7000余亩,但从业者平均年龄超过50岁,年轻人们大多外出务工。村民年均茶叶收入约5万元,但因人工成本高企(日均200元),实际收益有限。

土地流转方面,约50户村民因劳动力不足将茶园流转。李老师坦言:"老龄化与规模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茶旅融合程度低,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民宿淡季价格仅200元/晚,配套设施不足制约产业发展。新兴的直播带货等销售模式效果不佳,传统渠道仍是主要销售方式。

图4为实践团队访谈猴坑村的会计李老师

政策赋能:新明乡的振兴实践

7月9日,团队走访新明乡政府了解基层实践。近两年来,新明乡通过"千万工程"实施了猴坑村精品示范村等4个项目,重点改善道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猴坑村主干道拓宽至4.5米,货运与客运码头投入使用,解决了物资运输与村民出行难题。"工作人员介绍,全村已实现旱厕改造全覆盖,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谈及发展挑战,工作人员提到生态红线限制产业:猴坑村因位于太平湖上游,部分茶叶加工、民宿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搁置,如计划投资550万元的“茶机大院”项目因涉生态管控区仍在规划调整。乡政府通过以工代赈吸纳本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评选“最美庭院”等调动村民积极性。

图5为实践团采访兴明乡干部

问卷调研:直面乡村发展的多元诉求

在多日走访中,团队同步开展村庄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梳理出三大核心诉求:产业层面,企业和村民期待政府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规范,解决“优质不优价”“同质化竞争”问题;民生层面,希望完善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解决老年人就医远、儿童上学难等问题;文旅层面,希望开发特色体验项目,让旅游业赋能经济发展。

图5为团队成员走访村民家中

此次调研通过"市场主体-村庄社区-基层政府"三维视角,系统梳理了黄山茶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与现实挑战。团队将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为地方茶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传统茶乡走出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兴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华南财经网手机版 中国大财网手机版 中国华财网手机版 中华金融网手机版 东方财经网手机版 大众财经网手机版 齐鲁财经网手机版